期刊信息
主 管: 高等教育教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主 办: 教育教学高峰论坛杂志社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958-4272
刊期: 半月刊
投稿邮箱: jyjxgflt@163.com
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发表 > 信息详细
激发高职生学习动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次数:252  添加时间:2023-05-19 09:35:52

激发高职生学习动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杜紫亚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 要]学习动力是个体的内在驱动力,对高职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高职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从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动机因素三方面出发,提出了激发高职生学习动力的教学策略,以期有效提升高职生学习动力。

[关键词]激发;学习动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47-9324(2023)-0022-08                                                           

 


情感因素包括教师对学生情感上的关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生活指导等;认知因素包括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知识内容与职业岗位衔接性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性、教学方法具有趣味性和应用性等;动机因素包括通过激励制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加强实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多样化人才、发展技能农业和服务外包产业的重任”。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在高职生学习动力不足、成绩不理想的现状下,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养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爱好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上的关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生活指导等。学习动力的形成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情绪上的关心、爱护和鼓励,能够在情感上形成对学生学习兴趣、动力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如果教师没有关爱,没有关心,只是一味责备和批评,将会造成学生心灵上的伤害。” [2]因此教师要从生活和学习入手,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流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问题。除此之外,“教学相长”也是我们常说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思想所倡导的理念。作为教师应该相信所有学生都有潜力去实现自己应有的目标和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多去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存在成就感。

1、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分析其原因。“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个性特征,有助于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使其尽快适应高职教育的环境。” [3]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方面教育缺乏重视,导致许多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心理疾病。“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对学习、对未来有一个正确而全面认识”[4]。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宣泄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2、多鼓励表扬学生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就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认可,以促进其学习动力的发展。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时,应给予其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不管一个人拥有多大财富,我们都不应忘记他那份‘精神财富’——希望。” [3]我们应该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去鼓励表扬他们,帮助其树立自信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即使是成绩较差、较为调皮捣蛋的学生也有可能因为老师对他的一句肯定而改变自己以前懒散、懒惰、不思进取的学习态度,从而成为一个“三好”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严是爱、松是害”这样错误想法,严格要求自己严格对待学生,并采用合适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去教育他们。

二、认知因素

认知是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中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其属于心理学的范畴,通常包括观察、想象、思维等。学习就是学习者根据所学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解决问题。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认知是由情境信息引起的,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也总是会受一定情境信息及已有经验的影响。 [3]当前高职生普遍存在厌学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4]。高职生知识基础较为薄弱,需掌握一定程度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满足日后岗位工作要求。因此课堂上教师应以“教”为主,尽量减少理论讲解环节,多以实际案例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在课堂外应尽可能增加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来加强师生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完善。

1、提高认知,增强信心

认知是心理活动的前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学习内容有明确认知,才能将其与自己已有经验相联系。 [5]“对于高职生来说,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6],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知识内容为中心,在课堂上适当插入理论知识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工作流程等。同时教师在课堂外应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想动态,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以增强其学习信心。教师应多鼓励、赞扬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同时教师也要尊重每位同学的个人意见和想法;最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职业规划观念。通过这些努力帮助他们树立良好学习习惯、增强信心。

2、合理设置,有效引导

教师在课堂设置方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同时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教学目标以及学习基础等因素对课程进行优化设置,使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学习内容并掌握学习方法。在课堂外教师可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加强师生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知识与技能优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之外的交流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帮助解决问题和拓宽学生视野,同时也能使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与课堂教学能力。通过“以学为主”来提高教育质量。

三、总结

“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动力,是推动一个人去完成某种活动的内在力量”[3]。学习动机是指促使学习者选择某种学习任务而进行学习的内部原因,可分为直接动机、间接动机和附属动机。间接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的积极的学习倾向,这种倾向不直接涉及学生个体切身利益,因此更加稳定持久。 马斯洛认为人们进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随着人们社会地位的上升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会更加渴望实现自己潜在潜能。为了达到个人目标而进行自我实现活动时产生了一种内部激励因素,称为自我效能感。 [4]从理论上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效能感越强学习积极性越高,但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自我效能感较低、自我认识不明确、缺乏自主性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情况存在;教师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进行情感教育以及职业指导等;教学活动缺少实用性,学生觉得学无所用而不感兴趣等情况也会影响高职生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针对当前高职生学习动力不足现象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其自身职业能力成为教师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广福,顾群业 . 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 [J].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04):71-74.

[2] 陈川川 . 产教融合 知行合一——职业学校数字媒体专业影视工作室运作的思考 [J]. 教育现代化,20207):356-358.

[3] 唐爱平,许晓宇 . 基于课程产教融合的高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为例 [J]. 职教论坛,20199):333-335.

[4] 顾东洋,刘增妍,张宗元 .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5):203-205.


 

Research on teaching strategies to stimulat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Du Ziya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jiang Urumqi 830054

Abstract: Learning motivation is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individual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ear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n view of the lack of learning mo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the emotional factors, cognitive factors and motivation factors are proposed to stimulat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 stimul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teaching


友情链接
大众文艺    学周刊   
Copyright© 2009 教育教学高峰论坛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2026521号-2
注:本网站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优质资源共享,没有用于商业行为,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