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主 管: 高等教育教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主 办: 教育教学高峰论坛杂志社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958-4272
刊期: 半月刊
投稿邮箱: jyjxgflt@163.com
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发表 > 信息详细
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
浏览次数:232  添加时间:2024-05-20 10:04:47

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

张艳文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不断提升全民素质、推动全面进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因此,在国家政策导向下,体育系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我国进入竞技体育强国行列后,如何全面深化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47-9325(2023)-0058-03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就我国来说,由于竞技体育发展历史较短且起步较晚,目前存在着体教结合模式不够完善、学训矛盾难以缓解等问题,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因此,探索新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研究以体教结合模式为研究切入点,分析其特点和弊端,以《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我国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我国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提出了我国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

一、前言

本研究以体教结合模式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内涵的分析,结合我国体教结合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总结出我国目前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一是项目发展不均衡;二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学训矛盾;三是教练员水平不高;四是后备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本文提出了院校化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分析其理论依据和可行性,提出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的相关建议:1优化体育、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2提高教练员自身水平;3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培养工作;4保证学生的文化教育和训练工作相互促进。这些建议对于丰富我国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在研究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时,我们一般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两方面进行阐述。对于非奥运项目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国外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如英国是世界上唯一将体教结合作为基本办学方针的国家,它在体育管理、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外,国外发达国家在学校和运动员中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实行学训并重,强调了学校、运动员和家长三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国外关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更注重从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上进行探索,且突出强调了运动员学训之间矛盾的解决。鉴于此,本研究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设计。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我国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以竞技体育院校为研究主体,在我国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中,着重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通过网络检索,参考相关专家学者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分析;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依据及可行性;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及实现途径。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我国体育院校从培养对象来看,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非奥运项目是其重点建设对象;从培养目标来看,以竞技体育人才为主要目标;从培养过程来看,注重全面素质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但是由于非奥运项目后备人才的生源主要是来源于普通中学,且运动员训练、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因此,将高校作为非奥运项目运动员培养的主阵地,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2 院校化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我国高校中具有体育类专业设置的院校较多,为非奥运项目人才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且各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在非奥运项目人才培养过程中,可通过院校化模式进行培养。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和资源进行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

五、结论

1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国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2体教结合的实施有效缓解了运动员学训矛盾问题,提高了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实现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知识、技能的互补。 3体教结合的实施,促进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了运动项目整体水平,形成了一批具有高水平竞技实力的后备人才,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运动员。 4体教结合模式下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非奥运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与高校及行业体协建立起良好、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构建和完善以训促学以训为主的运行机制;有利于进一步规范非奥运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国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

6建议

1进一步完善体教结合机制,加强体教结合工作的督导与评估工作,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学校办学的积极性;2进一步理顺国家、省、市三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竞技体育向社会全面开放,在学校开展运动训练的同时,要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3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俱乐部、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拓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渠道;4在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和运动训练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培养目标的科学性,逐步提高学校教学与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5加强科学研究,进一步加强对体教结合机制研究与实践方面的理论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非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7问题讨论与展望

院校化培养模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对院校化培养模式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学本科层次的体育人才培养上。虽然针对这一问题已有学者提出了不少理论观点,但是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院校培养模式与训练基地培养模式比较,二者在生源、管理体制、资金投入、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哪些不同;目前院校培养模式所能提供给运动员的福利待遇与训练基地所能提供的福利待遇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如何进一步完善院校培养模式;在现阶段实施院校化培养模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宋洁,于文谦.高校非奥运项目发展路径探析[J].体育学刊.2015,(3).DOI:10.3969/j.issn.1006-7116.2015.03.018.

[2]于文谦,张廷晓.基于“木桶理论”视域下的非奥运项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4).

[3]王乐,于文谦.我国非奥运项目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5).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training mode of non-Olympic competitive sports talents

Yan-wen zhang

Zhengzhou Electric Power college, Henan Zhengzhou 450000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points out: " 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social progress."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s a process of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people and promoting all-round progress, a process of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people and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a process of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quality and physical quality of workers, and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in human resources. Therefo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policy, the sports system is faced with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it is imperative to implement the reform of the competitive sports system with talent training as the core. Especially after China entered the ranks of competitive sports power, how to comprehensively deepen the reform and take the road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is a major problem facing us at present.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talent; training


友情链接
大众文艺    学周刊   
Copyright© 2009 教育教学高峰论坛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2026521号-2
注:本网站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优质资源共享,没有用于商业行为,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