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混合式学习策略的应用
杨孜怡
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5
[摘 要]“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时至今日,“学生主体”作为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教育者的共识。但理念的倡导最终是要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今日大学语文教学之现状,是否真正体现了学习者视角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呢?从以下情况来看,似乎不容乐观。
[关键词]学习者视角;大学语文;混合式教学;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校面向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其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教师讲解学生听的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凸显,教学效果欠佳。大学语文混合式教学,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发展,更大程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缺乏具体、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一般是面向上百人的大班授课。教师与学生“一周一见”,且因学生人数众多,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需求。即使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学情分析,也多为笼统的一般特征描述,不能结合每个学生的情况作具体分析。如此,教师的“教”就凭个人的感觉和经验,并不是“以学定教”,也就无法有效地在学生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
(二)无视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的服务方向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在保持自身学科独立性的同时,要注意学生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服务于学生未来岗位需求。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是一套教学设计“通吃”所有专业,忽视了授课对象所在专业的差异性,学生感受不到大学语文课程对于自己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觉得可有可无。
(三)课堂教学重灌输式讲授、轻互动式思辨
高水平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精妙讲解,于学生生疑处指导点拨,于学生错误处纠偏讲析。但全程灌输式的讲授,师生交流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无法创造出深刻的“学习体验”,无法促进思维发展,不能真正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二、混合式教学有助于满足课程学习者需求
(一)混合式教学有助于提升学习者在知识建构和应用中的主动性
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因自身知识视野局限性,信息沟通渠道受限,很难在课前有针对性地深入了解和思考学习内容,这样零基础下的学习状态养成了学生对教师传授知识“等靠要”的惰性,缺失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势必有碍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无益于良好学习效果的达成。
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观察者、辅助者,在学生需要的学习环节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架,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并锻炼其在知识建构和应用中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预先在线上学习平台向学习者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学习资源,并发布学习导航任务,规划学习路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行查找、整理、归纳学习资源上传学习平台以供分享。这样让学生提前对所学内容有宏观感知,奠定学习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预习和主动思考的意识。课后,学生依托拓展学习任务及资料,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度探究,有效保证线上教学与线下授课相互配合补充。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学习自主性。
(二)混合式教学有助于提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质量
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师生、生生互动,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前和课后的沟通交流比较少。而课堂上的互动交流也因教学时间所限,其广度和深度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混合式教学除了在面授中的师生、生生交流形式以外,还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线上互动平台。课前,教师发布预习作业自测,从答题反馈中精准获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完善预设的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问题释疑,满足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需求。学生通过线上话题讨论,做到课前知识热身,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促成新观点的生成。课中,教师借助线上学习平台,融入线上资源启发学生思考,利用线上教学手段促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度交流,相较于传统的线下交流形式,极大地拓展了互动交流范围。学生相互间的品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又营造了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
这种线上线下互动回应无疑能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信任度,在良好的交流氛围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混合式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它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
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方式更倾向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这些都属于低阶思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分析、评价、创造”才属于高阶思维的范畴。
混合式教学特别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外的自主学习和课堂内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在知识的自主学习建构过程中,学生是主动寻求知识和问题,并对学习专题有深入思考,对问题解决有方向和方案。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需要唤醒学习者学习的内在动力,连接学习者的新旧知识,提升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师生、生生之间的线上交流,也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大胆清晰地阐述观点,从而促进深度学习,发展创造能力。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积极地、实质地参与进来,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凸显,教师则扮演着学生深度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等多重角色,为学生运用高阶思维进行深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混合式教学更好地彰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索意识,有助于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SPOC支持下的大学语文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例析
鉴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的明显不足以及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本课题组力图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模式思维定式,代之以立足于学习者视角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现将课题组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SPOC支持下的大学语文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例析如下:
(一)课前导学——以《赵威后问齐使》为例
本篇节选自先秦历史学名著《战国策》,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探寻古人智慧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学习基础走进课堂研讨,教师作了以下导学安排:
1.明确导学任务
发布导学任务单,开启“导读激趣”:
赵威后面对齐国使者,连环发问,提出“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思想,充分反映出这位女性政治家“以民为贵”的政治观念。使者“先践后尊”的诘问,更激发了赵威后铿锵有力地追问,驳得使者哑口无言。
你说,赵威后是不是一个绝佳的攻辩手?
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进一步明晰三维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2.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和地点开展线上资源学习。
“知识加油站”——《战国策》体例介绍、文本原文及译文、文本朗读音频,为学生熟悉文本铺路搭桥;
“云端课堂”——微课学习《“仁者爱人”思想从哪里来?》,学生初步了解仁者爱人思想的历史渊源。
3.完成课前自测
方便教师快速便捷获取学生学习反馈,调整完善教学设计。
教师根据统计图数据做出学情判断,发现学生对《战国策》体例特点及文本内容的熟悉程度不够,有待教师在课堂上进一步梳理明晰。同时,教师可以根据统计详情获悉回答错误的学生名单,以便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二)课中研学——以《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容忍与自由》《晏子对齐侯问》为例
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既可以保留传统面对面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线上互动沟通形式,二者结合互补,让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最大化呈现。
1.线上投票,线下辩论
《怀大爱心,做小事情》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爱心与社会文明的关系,阅读资料《公交推出爱心卡引争议——让座,需回报吗?》,线上投票“爱心让座卡能不能促进公交文明的建设?”,自由表达观点。
绝大部分学生持赞同态度,也有极少部分学生持反对态度。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展开正反方自由辩论。学生破立结合,思辨能力得到很好锻炼,同时也明白了要像特蕾莎修女那样,爱心的付出不计回报,其价值在于真正帮助他人。
2.协作讨论,线上评价
《容忍与自由》一文,作者胡适通过典型例证来论证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这是他“言之有物,明白清楚”文风的体现,也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及相应论据,分析论证方法,绘制思维导图,上传课程平台,再进行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学生在小组协作讨论时充分交流意见,在生生互评阶段又对其他小组的思维导图进行分析、评价,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水平的锻炼提升。
3.思政融入,潜移默化
学生初步理解《晏子对齐侯问》一文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内涵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引导学生开展线上思政讨论: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你会如何看待那些有个性、与众不同的小朋友呢?
学生文玉芹留言: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我将会包容孩子的不同,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学生的留言内容就是彼此最好的思政素材,思政融入如同盐溶于水般地无痕无迹,也充分体现了公共基础课为学生专业成长的服务方向。
(三)课后拓学
学生通过“辅学PPT”巩固所学知识点,完成“课后小测”,教师了解学习评价反馈,查漏补缺,开展课后拓展学习探究。例如《学前教育专业读书报告》一课后,教师开列书单,组织学生阅读学前教育专业书籍,撰写专业读书报告。在学生现场汇报分享结束之际,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线上交流感受。整个拓学过程,学生不仅收获了专业读书报告的撰写知识及技能,也因线上生生之间的评析点赞收获了学习同伴的珍贵情谊,更收获了未来幼儿教师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学习者视角下的大学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将传统课堂与网络媒体资源相融合,充分迎合了当今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成为一种创新性、开放性教学模式,有效达成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亮红 2018 《“慕课”视阈下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2]徐娜 2018 《慕课教育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文学教育》第8期。
Application of university Chinese hybrid learning strategy
Yang ziyi
Xi 'an Translation Institute Xi' an 710105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higher education needs to shift to a new perspective and a new model of' student-centered '". Today, "student subject", a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China'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hearts and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educators. However, the advocacy of the concept should be truly implemented in teaching practice. Do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today really reflect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ers? From the following situation, it seems not optimistic.
Key words: learner perspective; university Chinese; mixed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