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
期刊信息
主 管: 高等教育教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主 办: 教育教学高峰论坛杂志社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958-4272
刊期: 半月刊
投稿邮箱: jyjxgflt@163.com
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发表 > 大美育视角下的幼儿园美育思考与探索
大美育视角下的幼儿园美育思考与探索
浏览次数:124  添加时间:2024-11-18 11:24:04

大美育视角下的幼儿园美育思考与探索

张雅雯

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5

[摘 要]为了实现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本园一贯思考这样的问题:幼儿园开展什么样的艺术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个问题在贯彻执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答案。本园教师在理解儿童中进一步树立儿童观,在不断丰富儿童发展空间和可能性中更新游戏观,构建“亲近自然——融合艺术——对话生活”的艺术化园本课程培养行动路径,初步形成大美育观。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提出“美育”一词,表明美育不仅仅是关于“美”的教育,而是关于“人”的教育。美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使人具有真正的生命特征和情感。以美育为人格的教育,必须调节美育人、情感人、感性和理性,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格、高尚品格的人。

[关键词]大美育视角下;幼儿园;美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47-9325(2023)-0039-06                                                          


一、“儿童观”的再认识——读懂儿童

(一)认识艺术的灵性与儿童游戏的重合

艺术是幼儿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艺术就是“一百种语言”。儿童游戏的过程也是进行审美创造与审美欣赏的过程。在游戏中,儿童往往能够沉浸在自由想象和直观的体验中,这种自由的想象解放了儿童的思维,激发了儿童的动手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获得的快乐便是伴随着快感的审美愉悦。游戏和艺术同宗同源,艺术就是游戏的最高形式,艺术的灵性与童年的游戏精神重合。所以,我们认为,对于儿童来说,与美游戏便是最好的美育活动。

让我深受感动的一个“日常”艺术活动:我们把过去只有部分幼儿的合唱队变成了属于所有幼儿的合唱队。这个合唱队不是在六一儿童节表演,也不是在艺术节中表演,而是成为每个孩子的“日常”表达。每天由全体大班幼儿组成的合唱队用嘹亮的歌声在幼儿园门厅里迎接小班的幼儿入园。每一个幼儿都将开心和活力唱在脸颊上、眼角上,唱进心坎里。我们认同,这样的歌唱是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是具有游戏精神的。组建该合唱队的价值是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想唱的幼儿唱在每一天,让每一个想听的幼儿听在每一天。

(二)重建成人和儿童的关系

游戏精神强调对话,教师与儿童不是主客体的关系,而是“我”与“你”的关系、成长与成长的关系。教师与儿童之间是一种平等、自由、真诚的双向关系,我们正在建设这样的关系,向儿童致敬。正如同杜威所说,成人应像儿童一样积极生长。

1. 戏剧表演《西游记》中的“我”与“你”

在戏剧表演活动“西游记”中,皮影戏区域成为孩子们最爱的小角落,我引导教师思考:孩子们喜欢该区域的原因是什么?这其中蕴含怎样的教育价值?孩子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通过课程审议,让每一个孩子表演经典戏剧的构想付诸实践。从12月起,园长、教师与孩子们相互指导、相互陪伴、相互倾听,在与儿童共同生活的亲密关系里产生共情,这是一种良好的关系,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激发课程活力的催化剂。

2. 摘录教师观察日志

王老师:当幼儿自由地在沿河栈道树丛里玩起西游记的游戏,我突然发现,一个自然的游戏场景能孕育出更多的想象、更完整的表演、更真挚的伙伴关系、更旺盛的探究欲望。

高老师:我们的课程给男孩子的空间有多大?感谢《西游记》让男孩子们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当我们大2班所有男孩子人手一根自制金箍棒表演孙悟空时,明亮的眼神闪着自信的光芒……

我们观察记录每一位孩子、教师、家长,一起沉醉在“西游记”里,同享美好时光。在这期间,教师的儿童观变了,教师看见了儿童,懂得了尊重儿童和向儿童学习的意义,实践性智慧与日俱增;幼儿变了,他们更加自信与积极,能在活动中迸发出无限想象和创造,“泥坑里的清明上河图”“和凡·高一起画植物”“池塘边的小莫奈”等一则则由幼儿发起的活动,无不透射出幼儿的感受和体验、想象和创造;家长也变了,许许多多的家长成了志愿者、参与者、亲历者。

二、“游戏观”的落地——走向自然场景的美育空间和可能

(一)开发自然的场景,把美育融入目光所及的每一处

回归自然是培养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自然中学习,能培养幼儿健全的体魄、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用身体思考、实现身体与精神和谐统一的状态,正是康德对审美的核心认识。随着大风赤脚奔跑、朝着水面大喊,甚至是躺在草地上发呆做梦……在这些时刻,纵使儿童可能还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想,但身体与自然同步的行动会让他们在潜意识中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和谐与愉悦,体验到康德所说的“美”。

幼儿园的空间,尤其是户外空间,是支持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感知、亲身体验自然的场域。开发自然的空间环境,能让有限的环境产生无限的可能性。在园内,我们向下半米,挖掘“小猪佩奇的泥坑”,幼儿能随心所欲地在泥浆里打滚嬉闹;十多台空调外机位置向上移动2米,拓展墙面空间;开辟沿河栈道“撒哈拉沙漠”,实现幼儿建造百米京杭大运河的梦想;向上伸展2米,在树上搭建“瞭望台”,满足幼儿与白鹭聊天的愿望。园子里目光所及的每一处都尽可能回到自然。此外,我们还引导幼儿“越过”围墙,穿过马路,去丛林探险。

与自然一起学习并非为了实现任何目标。幼儿在泥坑里踩水的愉悦在于踩泥浆本身,站上瞭望台只是为了离蓝天更近,能看清楚飞过的白鹭。这些没有特定目的、不涉及利害、完全自发的自然游戏活动,会带儿童进入美的世界——一种沉浸在一个事物中达到忘我境界的感觉。这种体验应该就是最初的审美经验。在自然中学习,最初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启蒙也开始了。

(二)营造幼儿园的场所感,在自然里“共情”

自然教给儿童最为重要的审美能力要素之一:共情。共情为儿童提供了体验同生和共感、感受关爱与共存、学会呵护与尊重的机会。

1. 爬上一棵“班树”,游戏和探险

自然为儿童提供了感知与想象的天地。我园种植了各种树木,和树在一起,幼儿知道了嫩芽何时生,蜂蝶幼虫咬过的树叶有什么样的洞,阳光几点透过树梢和墙上我们的画重影……持续地感受一棵树的变化,儿童情不自禁地开心、担忧、希望甚至哀愁……

福禄贝尔说:“爬上一棵树对孩子来说,就像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9月中旬,孩子们对幼儿园里的桂花树产生了疑问:“怎么过了中秋节,桂花树还不开花?”“因为还没到桂花树开的时候。”“可能桂花树要喝水,你看地上的泥土都干了。”

10月14日,雨后散步时,孩子们观察到桂花树中的星星点点。“这是桂花吗?”“哇,这一定是桂花的花苞。”“肯定不是,一点香味都没有。”“桂花是黄色的,花苞怎么是绿色的呢,还这么小。”关于这星星点点的小绿点是不是桂花的花苞,谁都不确定。

10月18日,满园的桂花树竞相开放,幼儿园被香气弥漫着。这是饱含了共同期待后,幼儿得到的情感满足。孩子们爬上桂花树看个究竟。沐阳说:“为什么后花园的桂花树那么香,但操场上的没有香味呢?”小杜说:“为什么一个花苞没有香味,一簇花苞就很香?”星星说:“大操场的花苞最小,中操场的稍微大一点,后花园的花苞最大最香。”今年的桂花开放时间虽然迟了,但教师和孩子们一直在观察、期待、探索、发现、寻找、比较、分析……儿童在循环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累积自己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从发现并记录桂花树前期的“毫无动静”,到发现“有点动静”却不敢确定和最后“满树惊喜”的变化,我们用“情感”打开了儿童学习的大门。

2. 亲手孵出一只小鸡,关心和陪伴

“天鹅湖”主题活动里,当孩子们亲手孵出一只只浑身湿漉漉、瑟瑟发抖的小鸡、小鸭,每天轮流带回家照顾时,他们慢慢走出自我世界,意识到自己是生命世界中的一份子。他们逐渐理解动物、植物是有生命的,是有感受的,与之共情。这种共情能力,是审美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就这样,在幼儿园里与儿童一起呵护和感恩自然,营造幼儿园的“场所感”。这种场所感连接着儿童与自然,编织着儿童与自然的情感。儿童需要与自然互动,需要照顾一棵树长大、安排一只小鸭的生活、感知季节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感知美、欣赏美,还将学会呵护美、创造美,并最终成为一个温暖且满怀惊奇之心的人。

三、“课程观”彰显价值追求——课程育人

如何育人,艺术应发挥怎样的价值?《意见》中提出:学校素质教育应以美育促进五育融合。以美促美,通过美的事物开展审美活动,促进受教育者进行愉悦的审美体验,以获得美的感知。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我们在大美育观的关照下,进一步凝练了“爱你、爱美、爱未来”的美育文化。爱你,建立“我”与“你”的关系;爱美,培育美的课程生态;爱未来,关心儿童当下的生活,为未来做积极准备。

我园的十三五省规划课题“《指南》视阈中幼儿艺术行为观察与评价研究”是对《指南》的学习和深入理解。五年的时光,我们真正一点一滴地把时间、把目光由关注教师转向关注幼儿,以科研的精神践行《指南》,推进课程游戏化。这是深度变革的五年,也是让教师逐渐收获艺术教育自信的五年。

我们依据《指南》要求,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渗透音乐、戏剧游戏、视觉艺术等方面的观察,借鉴高瞻课程观察记录与评价,对每一条观察指标所对应的观察和记录方法的适宜性提出建议,形成了《幼儿艺术行为观察参考指南》和《幼儿艺术行为观察分析表》。开发幼儿艺术行为观察与评价体系,为幼儿园美育课程提供支持性工具。我们定期邀请专家参与我们的教研现场,每学期实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持续指导,给予教师观察与评价的专业支持。我园课题研究成果呈现出观察方法科学严谨、观察工具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第一,观察指标表述以客观行为描述为主,避免模棱两可和主观臆断的词汇,帮助教师客观了解和分析幼儿当下的发展水平。第二,为每条观察指标举例并匹配详细的解读,便于教师理解并应用。如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情绪反应”这一指标下,举例匹配了几个轶事:六六在欣赏《吉田胜的街道》系列作品时说:“画家用了大片的黄色,我感觉这是明亮的街道,很多人都愿意走到这条街道上来。”在欣赏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时,青青说:“我是魔术师,看我听音乐做魔法水。”第三,梳理形成《幼儿艺术行为观察参考指南》,教师对每一条指标进行解读,对使用方法以及指标对照展开直观的案例阐述。

 

参考文献:

[1]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人学出版什,2002

[2]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南寧: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未命名__2024-11-16+15_14_00.png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f kindergarten aesthetic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aesthetic education

Zhang Yawen

Xi 'an Translation Institute Xi' an 710105

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he kindergarten has always thought about such a question: what kind of art education can the kindergarten carry out,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he answer was gradually found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Guide for Children aged 3-6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Guide). The teachers of the kindergarten further establish the view of children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update the view of games in constantly enriching the space and possibilities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construct the action path of "close to nature" —— integrating art "—— dialogue life", and initially form the concept of great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German classical aesthetist Schiller put forward the word "aesthetic education", indicating that aesthetic education is not only about the education of "beauty", but also about the education of "people". The primary purpos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o make people become "people" and make people have real life characteristics and emotions. The education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 as personality must adjust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emotion, sensibility and rationality, and become a person with complete personality and noble character.

Key word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aesthetic education; kindergarten; aesthetic education thinking;


友情链接
大众文艺    学周刊   
Copyright© 2009 教育教学高峰论坛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2026521号-2    XML地图   TXT地图
注:本网站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优质资源共享,没有用于商业行为,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