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王 飞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新疆科技学院,新疆库尔勒 084100)
[摘 要]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研究人类行为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改变环境来影响人的行为。激励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西方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利益对人们的巨大作用,并由此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成为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47-9325(2023)-0039-06
激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们主动性,使人自觉地按照一定目标去行动的一种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激励方法,能够充分调动物理和心理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激励理论作为行为科学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激励理论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激励理论的概念
激励理论(inspiration theory,简写I),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管理理论,它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激励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sey)认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是需求,而人们的需求是可以被激发的,因此,只要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就可以使人们的活动服从于一定的目标。激励理论包括的内容:1.期望与效用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受其个人需要的支配,但有时也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从而产生某种需要或欲望。当这种他人对个体施加的影响足够大时,个体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2.刺激和反应的关系。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必须付出努力,并得到一定的回报,否则,个体就难以维持这种行为。但是,如果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则会使该个体失去继续行为的动机。3.奖赏与惩罚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会对某些群体或个人进行奖励或惩罚。4.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合作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5.需要层次论。根据需要是否可被满足的程度,可以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6.双因素论。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1)保健因素,即个人的健康状况,包括身体上的疾病和心理上的障碍等。(2)激励因素,指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工作本身带来的意义,工作的胜任感,工作的挑战性,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等
二、激励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早期关于激励的研究
在19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一种著名的分配原则,即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商品的交换价格则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它取决于市场上商品供给的数量以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这种分配原则被称为按劳分配,它既符合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又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求。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水平低下,劳动者数量有限,因此这一原则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现代激励理论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茨伯利提出了双因素模式。他认为,要使一个学生取得好的成绩需要同时具有两个条件:一是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二是给予适当的奖励。这两个因素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动力。
(三)现代有关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初,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等人开始研究教学过程及其规律。学生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就会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反之,则会增强学生们的动机。维果斯基将成功分为三种:一种是低水平的成功;另一种是中等的成功;最高的是高水平(即最佳)的成功。
三、激励理论与高校教学的关系表现
(一)传统的奖励制度:以物质为主,缺乏精神奖励
传统高校中的奖惩制度,一般是以物质为主的。这种以金钱、实物作为奖励依据的奖惩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在金钱诱惑下,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影响个人成长和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奖励制度,使奖惩措施更科学化。注重精神鼓励,强化思想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形成健康的人格。注重过程评价,弱化结果考核。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把平时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纳入考评范围,避免单纯地追求分数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同时,应淡化考试成绩排名,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辅以情感交流
现代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各单元之间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系统。它强调知识的逻辑结构,重视学科的整体性,突出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此外,还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倡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新兴的课堂管理:以规范约束为主,辅之情感关怀
课堂教学管理主要包括课堂秩序的管理和课堂纪律的管理。由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课堂秩序的管理,确保正常的课堂教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例如,上课前10分钟,要求所有同学进入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上课时,不允许迟到;下课后,立即离开教室,不准逗留。第二,实行严格的监督机制。
四、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意义
1.激励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
2.现代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运用激励手段,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3.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要建立完善适应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而绩效工资制度是当前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新的薪酬制度,也是对教师工作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不断进步,提高教学质量。
五、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育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及性格特点不同,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坚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通因材施教,分类推进过分阶段地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学会自我评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有助于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每个学生在智力水平,能力特点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时,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针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可以适当减少难度较大的练习,多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容易掌握的题目,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要多加鼓励,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们树立自信心。此外,还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启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合作能力,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差生被边缘化。
(三)重视情感因素,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与信任时,他的心理能量就会得到释放。因此,教师应多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用爱去滋润学生们幼小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的爱,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老师,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此外,教师还应经常与家长联系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合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情感具有导向作用,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够促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认知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首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关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优秀事迹,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队会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等。最后,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栏,板报,黑板报,网络,微信平台,小红书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学校动态及各类通知,鼓励同学们积极投稿,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营造和谐氛围,优化校园文化
和谐的育人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广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进而促使学生们在学业上有更好的发展。为此,各校应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如:教室布置要体现以学为主,突出学科特色;图书馆内,图书种类齐全,数量充足;食堂里,饭菜花样繁多,营养搭配合理;宿舍里,干净卫生,舒适方便,等等。另外,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定期播放一些健康向上,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深受广大青年欢迎的歌曲;举办各种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设多种兴趣班,满足同学们求知求新的需求;组织各类讲座,开阔同学们的眼界等等。
(五)优化课堂教学,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创新精神的核心,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则是思维能力。因此,作为一线任课老师来说,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一方面,要结合新课标,对所授科目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出每章每节中蕴含的思维方法,并针对性地加以训练,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学会思考。
结束语: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活力,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推动学校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教育过程更加科学合理,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简介:王飞(1983.1),男,汉族,河北保定人,2023届博士研究生,河北金融学院、新疆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宾.自我效能理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内江科技,2018,39(08):150-151.
[2]李建辉.略论激励理论在高校分配制度改革中的应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92-97.
[3]孙庆瑶,刘子玉.SPOC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评《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互动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01):85.
[4]李海新,薛彦萍.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应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116-119.
[5]孟庆刚.“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探析——以怀化学院思想政治论课教学改革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1,30(09):124-125.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centive theory in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Fei Wang
(He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Baoding, Hebei 071000
Xin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orla, Xinjiang 084100)
Abstract: Incentive theory is the theory of studying human behavior in behavioral science. Its core idea is to influence human behavior by changing the environment.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centive theo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fter the west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 the great role of material benefits on people, and thus put forward the hypothesis of "economic man". In this case, how to mobiliz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has become a new topic for college teachers.
Key words: incentive theory; college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