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词语的结构特点
杨 慧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想的表达,与社会发展和环境相互作用,呈现出时代的特点。随着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的发展,网络词语应运而生,成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产物,特点鲜明。一些网络新词语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构词框架,呈现出新的语法结构特点,包括词性转换或者新的构词模式。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不能简单地将词汇意义叠加,而是应该放置于适当的时代与语境中。同时,网络语言的使用也有待规范,从而减少其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网络流行词语;结构特点;词性;构词
[中图分类号] 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47-9325(2023)-0039-06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格局和舆论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新兴媒体,如自媒体、短视频的发展为人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论提供了平台,使得人们可以在各个网络平台上获得平等且充分的展现自我的机会。在这种环境下,网络语言呈现出不同的鲜明特点,与面对面的日常交流语言相比,更具有时代性、自由性、多样性、个性化、即逝性的特点。鉴于此,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等表述应运而生[1]。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2]一书的问世推动了对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促使语言的变异,无论是网络新词的出现或旧的表达方式的流行,都源于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一些网络流行词语呈现出新的语法构式,打破了传统的框架结构,如不再是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形容词+名词、副词+动词等结构,会出现词性转换或者新的结构。语言的外在形式对应其内在意义,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不能简单地将词汇意义叠加,而是应该当作一个整体、放在适当的语境下来进行理解和运用。
一、词性转换
词性转换指的是某个词语的词性、用法、意义发生改变,从而具有另一个词语的词性、用法、意义,而这两个词之间是有联系的,用概念隐喻理论可解释为,也是一种概念映射。值得注意的是,印欧语系(如英语、法语、德语等)中,词语本身有形态,可以通过词形变换实现词性转换,使其词性发生变化,然而,汉语中词性本身不存在形态变化,无法在词语形式上做出甄别,而是通过语义做出判断,需要运用词语的重新组合来实现词性的转换。此外,汉语中的词性转换并不是直接的词性或词语变化,而是受语义的影响。
1)名词转换成动词的结构。如,网络流行语“秒杀”一词中的“秒”,原本是名词,是一个表示时间的量词,但与“杀”这一动词的重新组合,改变了其词性,表示“快速地”;而在“你秒到了吗?”一句中的“秒”,很显然承担了谓语动词的角色,通常用于网络购物,指快速地抢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佛系”在汉语中,原本应是名词,但在网络流行语中却变成了修饰名词的形容词,代表一种生活态度,该词源于日本某杂志介绍了“佛系男子”,即爱独处、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不想花时间与异性交往的男人。后来,一篇题目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博文介绍了现在年轻人的“佛系生活”方式,其义指“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不苛求、不在乎、不计较,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佛系”迅速引爆网络,并显示出超强的构词能力,“佛系青年”“佛系生活”“佛系人生”“佛系乘客”“佛系父母”以及“佛系恋爱”“佛系养生”“佛系养鱼”“佛系购物”等等,层出不穷。“社会”一词是名词,指“由人与人形成的关系总和”,而网络上的“很社会”这一表达则是将“社会”一词动词化了,形容某个人的言行或做事风格像已进入社会的人员,很世故、圆滑、会处理事情和人际关系等,也用于形容某人很厉害,能力很强。
2)形容词转换成动词的结构。“粉”原本指颜色,形容词,如“粉裙子”,但网络流行语里的“互粉”、“我粉了他”中的“粉”作动词用,意为“成为……的粉丝(多指崇拜明星艺人的群体)”,而“我被他圈粉了”、“果粉”中的“粉”又是名词,指崇拜某人或喜欢某物的群体。“黑”原指颜色,但在“电脑/系统被黑了”这一构式中,“黑”很明显是动词,指“电脑/系统被黑客攻击了”。“裸”一词在传统汉语中,一般被当作形容词与其他名词一起搭配使用,其基本字义是 “露出,没有遮盖的”,如“裸眼”、“裸体”等,但由于网络上“裸官(指家属财产都在国外的中国官员)”一词的出现,“裸”的搭配构式也更广泛,如“裸婚(指不买房、不买车、不买金银首饰、不办嫁妆等没有结婚财产的婚姻)”、“裸考(指不复习、不准备,直接参加考试)”、“裸辞(指还未找到下一份工作,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辞去工作)”等新词的出现,改变了“裸”的词性。
3)其他词性转换。“低碳”一词本指“含量很低的二氧化碳”,属名词范畴,但“低碳出行/出游/生活”中的“低碳”一词属于副词范畴,指“环保地”,同理,“绿色出行”的表达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呵呵”一词本属语气词,形容笑声,但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回应外媒记者“美方称中方经常出尔反尔”的提问时说,“我只想‘呵呵’两声。”这里的“呵呵”不再是“笑声”那么简单,涉及到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同时,也对提问者颠倒事实的逻辑进行了有力的反击,这一回答随即引起舆论关注,网友纷纷赞其“怼得好”、“霸气”。
上述实例也可证明,对语言的理解不可简单地分解为各个词汇意义的相加,而是靠整体表达来理解语义。这些改变了词性的网络流行词语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语义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体验中形成固有的认知模式,储存于知识结构中,根据情境需求,广泛应用于口语、网络语、甚至书面语中。由此可见,一个网络词语产生新的结构与语义,往往是在实际生活中根据需求而发生的改变,有些词汇起初只是对这些词的传统用法做了细微的改变,但经过网络的传播,这一改变逐渐流行,使其使用的范围变得更为广泛,使用次数更多,经过时间演变、社会认可,慢慢形成该词的新构式并固定下来,但其具备的语义有时代性和短暂性的特征。
二、词形结构
网络流行词语中也包含大量的不符合传统构词法的表达,体现了网络词语的简洁、创新、归纳性强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1)形容词的叠加。如“高富帅”由三个形容词构成,寓意身材高大、经济富裕、长相帅气的男士。与之相符的形容女士的“白富美”一词指皮肤白皙、经济富裕、长相甜美的女士。“高大上”指“高端、大气、上档次”,常作褒义使用,形容事物有品味,有档次。“快准狠”指“快速、准确、狠心”,通常形容某人做事有明确的目标,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对自己要求严格,且工作效率高,也常用来夸赞某人高效成功地完成了某事。“傻白甜”一词来源于一部电视剧,剧中女主角没有心眼,为了吃不顾一切,性格单纯善良,长相甜美,剧中的爱情一切都在男主角的掌控之中,而女主角却毫不知情,但爱情体现在俩人的甜甜互动之中,以各种“猛虐单身狗”的甜蜜桥段取胜。由此,“傻白甜”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指单纯、没有心机,但很可爱让人感觉很温馨的女孩子;另一种是指尽管桥段有些老旧,但普遍不乱洒狗血,比较美好、温柔、甜美的爱情故事。目前,第一种用法比较多,常常带有调侃的意味。
2)动词的叠加。“断舍离”一词来源于日本山下英子创作的家庭生活类著作《断舍离》,“断”指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指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通过“做减法”,收拾好自己居住的房屋,让自己生活在宽敞舒适自由的空间,从而寻求压力的缓解和心灵的释放。如今,“断舍离”不仅成为了时尚新词,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更是已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理念,延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 “要健康生活就要学会断舍离”。“羡慕嫉妒恨”最早出现在北京女作家赵赵的小说《动什么,别动感情》里,2009年,面对观众对《三枪拍案惊奇》电影制作低俗的质疑时,张伟平回应说电影圈的很多人对他和张艺谋就是“羡慕嫉妒恨”,2010年郭德纲评论同行对他的非议是“羡慕嫉妒恨”,从此,这一表达风靡各种场合。“羡慕嫉妒恨”是一种近义词的重复叠加,强化的是中心词“嫉妒”的表达效果,同时还包含了嫉妒的结构层次和来龙去脉,形容人因不满情绪的递增而强烈到差不多不能自持的程度。此外,诸如此类的表达也逐渐涌现。通过同义词或近义词反复叠加,使其结构更加紧凑和复沓,能表达鲜明、强烈的情感,追求一种奇特、夸张的效果。
3)名词的叠加。“白骨精”是“白领、骨干、精英”的代名词,由于这一表达比较契合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白骨妖精,现在通常喻指那些事业很成功、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层次的“三高女性”,作为职场的半边天。“蛋白质”一词原是一种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但在网络用语中,这一表达是“笨蛋、白痴、神经质”的简称,是一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常作贬义,形容人比较愚钝、缺少思考、性格无常等。
以上只是列举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词语构造形式和实例,从新词构造来看,这些网络流行词语不仅仅反映了语言层面的创新和变异,也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机制,正是人们在感知和体验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从而产生出与社会情境相契合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一个语言、认知、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语言的变化是同步的—社会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结语
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网络语言是科技与时代的产物,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仅仅是语言问题,也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反映和表达,是文化的体现,对语言、文化、意识形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归根结底,网络语言也是源于社会生活,反过来又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人们对热点事件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评论、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对现实中不美好行为的批判与讽刺、对渺小自我的调侃与自嘲、对自我情感的抒发与表达,是一种价值观和认知的体现,能达到反映社会现实、聚焦热点问题、发挥舆论的效应,使一些社会问题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从而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促进问题的解决进程。但同时,我们也要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减少它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杨慧(1982—),女,汉族,湖北钟祥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二语句法加工认知研究”(19D005 / 20191030130100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一民. 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94-97.
[2]Crystal. D. & Ebrary, I.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Network Buzzwords
Yang H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s well as the reflection of thoughts. It interacts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text, presen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new forms of media, network buzzwords emerged, which demonstrate the features of this period and take on distinct features. Some network buzzword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frames of word formation, are composed of new grammatical structures, including the change of part of speech and the new word formation. The compreh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languag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period and context, instead of being simply attributed to a sum of lexical meanings. In addition, it is essential to regulate the usage of network buzzwords to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society.
Key words: network buzzwords; structural features; part of speech; word formation